暗时间_读书笔记

一本应该早点去读的好书,作者是刘未鹏。里面的有关心智、个人成长、心理学的内容给我带来许多新的思考。


此外,我有意识地提前准备了英语,因为我相信如果想要去好的外企,口语不过关很可能成为一块短板(当然,英语作为承载最多技术知识的平台语言还有更大的价值),包括阅读、书写和口语。我想了一个方案,可以不用额外花时间来学 英语:阅读的训练蕴含在平时的英文技术资料的阅读中,尽量读英文的,一来英文资料更一手和全面,二来也顺便练阅读。书写的训练蕴含在去国外邮件列表发技术贴和自己写的英文博客文章中。口语的训练则蕴含在平时的娱乐中——美剧,有一个暑假我几乎天天开着Friends睡觉;另外学校有国外过来的团队演讲我不再错过,而是主动参加,有一次还带他们出去逛南京,说了一天英语,回头在路上听中文都像英文。虽然和外国友人交流的次数不多,但似乎对口语感觉的提高还挺大。后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面试最后一轮就是英语的,而且是偏技术的,好在提前准备了,所以毕竟还是顺利地表达出了想表达的意思。


人类天生有一种寻求确定性的需要,以及控制周遭的小世界的需求。我们总是希望听到“你只要这样这样,以后就一定能够那样那样”这类令人窝心的话。然而与我们的控制错觉相反,这个世界有太多因素是不确定的,除了自己的因素比较可控之外,外界的机遇因素几乎完全不是能够控制或预测的。我们最多只能做好头脑准备,尽量不错失机遇。


未来是不确定的


如何解决这个“知识经验跨情境转移失败”的问题?除了多多反省观察自己之外,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多抽象其本质也是一个有力的办法,因为前面提到,正是表面不相似性阻碍了知识的迁移运用


A few lines of reasoning can change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Making Up the Mind


如果现实就是“有偏”的,保持公平也是一种偏见


keep an open mind


Overnight success takes a long time


来的。譬如“当布被刺破了,干草堆就重要了”,你怎么解释这句话?如果有人提示一下“降落伞”,每个人都会恍然大悟。这是因为从“布”到“降落伞”之间的单向联系是近乎不存在的。而且就算运用启发法,譬如,考虑所有布做的东西,也基本绝无可能想到降落伞,因为同样,从“布做的东西”到“降落伞”之间的关联也是极其微弱的。我们脑子里只能保留那些最最重要的联系。(如果一提到布,“降落伞”和“衣服”、“被单”、“窗帘”等日常物品以同等重要级别闪现,就乱套了。)那为什么从降落伞我们能想到布呢?我们实际上不能,我们为什么有些时候能,是因为譬如有人叫你“考虑降落伞的材料”,后者就激发了“降落伞之材料”这个语意,后者又指导了我们去考察降落伞的材料构成,于是我们想到是布。


想起了小时候感觉很有意思的思维游戏,给你一个出发点,然后就可以顺着往下联想,并且一直联想下去.


坊间流传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故事:话说联合利华新换了一批自动香皂包装机以后,经常出现香皂盒子是空的没有香皂的情况,而在装配线一头用人工检查因为效率问题不太可能而且不保险。这不,一个由自动化,机械,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博士组成的Solution队伍来解决这个问题,没多久他们在装配线的头上开发了全自动的X光透射检查线,透射检查所有的装配线尽头等待装箱的香皂盒,如果有空的就用机械臂取走。不巧,中国一乡镇企业生产香皂也遇到类似问题,老板吩咐线上小工务必想出对策决之,小工拿了一个电风扇放在装配线的头上,对着最后的成品吹之,空盒子被吹走,问题解决之。(摘自 TopLanguage 上的讨论。)因此,?心中有锤,就容易为其奴役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手中有锤,心中无锤。容我具体解释一下这句话:任何工具都有其适用范畴和前提。然而,我们在学习工具的时候由于投入很多的时间,往往在情绪上面对工具产生了太强的感情,我们既投入了时间,当然内心希望能够用上这些工具,所以就容易忘掉其适用前提,欣欣然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黄金大锤亮出来,以显示自己的厉害。


我还给了几个例子譬如红黑树作者讲红黑树的,g9讲后缀树的,以及Knuth讲heap的。


算法书上几乎必讲的霍夫曼树。你所看的算法书在讲霍夫曼树的时候给了证明吗?讲过霍夫曼树的历史八卦吗?也许你看了霍夫曼树的构造方法之后觉得:“哦,这样啊,显然”。但是你可曾想到,在最优编码这个问题上,连香农本人之前给出的解法都只是suboptimal的,而且霍夫曼本人在得到这个算法之前也是绞尽脑汁几近放弃。如果你10分钟就“理解”了,那么百分之百只是背了课文而已。


欢迎与我分享你的看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aowusheng.cn/